2025-10-22 20:10来源:本站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政府规范经济活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4月23日上午,通识系哲学老师杜旺和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商科老师朱思琪为大家上了一堂热闹的“哲学理论”双师课。司法》和《最低工资法》。
“我选制作总监!” “我选工艺技术员!” 课程一开始,杜老师就把课堂变成了企业招聘会。 学生们根据抽到的卡牌属性形成不同的身份,依次申请不同的职位。 经过筛选,同学们很快发现,一些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困难。 然而,这些群体并非因为人为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无用或无事可做、无所事事。 高于他们的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他们失业。 由此,同学们基于模拟招聘会讨论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合理性。
随后,朱老师从经济学角度审视了最低工资制度,并指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最低工资标准设定过高可能会扭曲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企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压力。 同时,这也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负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甚至造成企业倒闭、行业萎缩。 朱老师还介绍了最低工资过高带来的“贫困陷阱”效应,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就业机会或实际收入难以增加。 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时,需要权衡利弊,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保护,又不损害经济健康发展。
杜老师从哲学角度阐释了最低工资所涉及的公平正义问题。 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社会,使每个人的权益都得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 它力图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劳动者在劳动后能够获得足够的报酬,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 同时,最低工资制度也体现了社会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在了解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后,同学们就劳动力供需变化、劳动力价格、工人权利乃至工作的意义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两位老师还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解答。 这门双师课程涉及经济学和哲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最低工资制度,开阔思维视野。 学生将学会在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兼顾人文关怀和经济效率,为今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结尾
世通常识
图文:杜旺
第一评:徐云龙
终审评委:张岩
排版:赖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