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8:00来源:本站

在2023年6月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高校不应在招生时考虑种族因素。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招生平权法案有争议的结束。
美国大学有种族意识的招生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这些政策旨在增加来自代表性不足群体的学生人数,并建立更多种族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中写道,许多大学“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个人身份的试金石不是战胜挑战、培养技能或吸取教训,而是他们的肤色”。
但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纠正或补偿民族、宗教或种族歧视政策的国家。我们的工作论文比较了这些政策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类型和成功。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平权行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政治方面,政策得到了发展。紧随其后的是2000年代的公共部门就业和教育,随后是2010年代的私营部门就业。
平权行动政策可以包括旨在增加少数族裔在候选人群体中的代表性的“软”措施。例如,招聘广告中的语言表明了对多样性的承诺,并鼓励少数族裔申请人。
这些措施还可能包括“硬”措施,例如在录取或雇用决定中直接考虑少数民族地位,或在国家立法机构中实施配额。新西兰的“Māori席位”就是一个例子,它赋予政府代表Māori土著人民的权利。
在欧洲,“积极行动”比平权行动更常见。在某些情况下,“积极歧视”被理解为两者的同义词。
在一些国家,术语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在英国,雇主被允许采取积极行动,可能包括“比其他群体更优惠地对待一个具有受保护特征的群体”。这可能意味着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计划。《平等法》禁止正面歧视,例如因为候选人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而雇用资历较低的候选人。
印度被认为是第一个采取平权行动政策的国家。印度平权行动的核心是预留制度。这一制度为“预定种姓和部落”以及其他边缘化群体在政府就业、管理机构和教育录取中“保留”了名额。这一制度源于殖民时期的类似做法。
独立后,印度通过1950年的宪法和1951年的修正案继续实行保留制。这些规定不仅确保了历史上被边缘化的种姓和部落在政治上的代表权,而且通过设定配额确保了就业和教育部门的代表权。印度后来将这些倡议扩大到“其他落后阶级”和“经济较弱的阶层”。
与美国的平权行动一样,印度的预留制度也一直受到激烈辩论。没有从保留中受益的群体成员公开批评了基于种族和阶级的配额。批评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助长了不公平的偏好,逆转了歧视。
但两国在处理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线。在美国,法院的判决逐渐软化或废除了平权行动计划。在印度,面对类似的法院裁决,一系列宪法修正案保留了保留意见。
我们和同事一起建立了一个全球平权行动政策的数据集。我们还对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确定它们是否成功。
我们发现,在我们回顾的194项研究中,有63%得出结论,平权行动计划确实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宗教或种族群体的结果。这些措施帮助目标群体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成果,并促进有意义的政治参与。
然而,正如美国和印度所表明的那样,平权行动往往备受争议。不管研究显示这些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它们经常遭到抗议和抵制。
在我们研究的一半以上的国家中,出现了支持或反对平权行动政策的全国性抗议和公民行动。近五分之一的人目睹了与平权行动政策的引入和实施直接相关的暴力事件或骚乱。
希望执行或扩大平权行动方案的政府应考虑到这些影响。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持反对意见,认为平权法案是促进平等的必要纠正措施。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公众话语并为这些项目建立支持呢?
在美国,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招聘决策中明显反对种族偏好。同样的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强烈支持机会平等和多样性。这表明,未来的道路可能是追求软的而不是硬的平权行动措施——在不实施配额的情况下鼓励多样性。